廣袤的田野上,翠綠的水稻在微風中輕輕搖曳。盛夏時節,內蒙古興安盟扎賚特旗境內的數十萬畝稻田進入生長旺季。
扎賚特旗地處北緯46度,是世界公認的“寒地水稻黃金種植帶”。全旗水稻種植面積達70萬畝,種植面積和產量均位居內蒙古旗(縣、市)首位,享有“金稻之鄉”的美譽。
近日,中新網記者探訪這座飄著稻香的小城,聽它如何“稻”出新經濟,使村民的幸福指數不斷“升級”。
“一粒米”變“一道景”
米寶樂園、米爺爺的魚、米奶奶的飯包……漫步在扎賚特旗稻谷景區,15萬畝稻田中修筑的小徑旁,以“好粒寶”為主角打造的全家IP形象吸引著游客的目光。
這片稻田已成為眾多游客的“新寵”。每逢周末和節假日,游客慕名而來,不僅能登高俯瞰以秧苗為“顏料”繪就的巨幅稻田畫,還能乘坐“1919時光列車”穿梭于稻田間、在味稻小街品嘗特色美食、夜晚入住“稻夢星空”民宿,深度體驗田園生活。
“媽媽帶我和妹妹來這里玩,我了解了水稻是怎么長大的,真的很開心。”11歲的小游客包伊力琦高興地說。
稻谷景區負責人師健向中新網記者介紹,景區不僅利用家門口的“好風景”滿足游客的“詩和遠方”,還通過米酒、米露等農產品銷售,推動稻米產業鏈向精深加工延伸。
同時,IP形象“好粒寶”以多種文創產品形式呈現。師健舉例道:“針織掛件是我們與當地婦聯合作,聘請會鉤織技藝的婦女純手工制作的;文創雪糕也即將入駐北京鳥巢。”
隨著稻谷景區成為旅游熱點,小吃攤、農家樂等應運而生,周邊村民在景區內獲得了就業機會。
景區商戶老板宋玉芳感慨:“我的店主打特色美食,包括大米漢堡、大米冰淇淋等。能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,我真的特別驕傲。”
圖為稻谷景區里的3D立體巨幅稻田畫?!⊥鯓涠?攝
“村TV”成“新風尚”
在扎賚特旗的田間地頭、文化廣場,一場場由農牧民自編自演的“全民村TV”文藝匯演正火熱上演。
“每天晚上7點鐘,我們準時開演。”水田先鋒聯村聯建舞蹈隊隊長于海鳳是舞蹈愛好者,26歲起便陸續召集喜歡跳舞的村民鄰居一起編舞、跳舞。如今42歲的她已將這支隊伍擴充到100多人,逢年過節還帶領大家去旗里、盟里參加文藝演出。
水田先鋒聯村黨總支書記張帆介紹,文藝匯演節目涵蓋廣場舞、戲曲、器樂、大秧歌等多元藝術形式,均由村民利用業余時間自發組建、創作。“大家把對生活的感悟、對家鄉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憧憬融入每一個節目中。”
記者了解到,扎賚特旗以“全民村TV”為載體,創新構建“政府搭臺、群眾唱戲”的文化服務模式,通過“文化村長”駐村指導、“文藝精品走基層”等活動,激發群眾創作熱情,培育本土文化能人。
統計數據顯示,目前扎賚特旗常態化參與文化活動的人數超過10萬人,占比達全旗人口的30%。
圖為村民自編自排的舞蹈登上“全民村TV”的舞臺?!≈行戮W記者 張瑋 攝
“巴掌田”變“萬元地”
近日,五家子村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黑木耳種植基地迎來30萬棒黑木耳的采收旺季。村民們穿梭在菌棒之間,采摘、搬運、晾曬,呈現出一幅生機勃勃的豐收圖景。
多年來,當地通過流轉村民的閑置土地,實現黑木耳規?;N植,讓眾多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。
提及自己也能創收,72歲的尹貴力激動不已:“一天能掙100元左右,我雖然年紀大了,但也能創造價值!”
五家子村黨支部書記劉利有介紹,采摘旺季時,基地日均吸納50余名村民務工,每人月均增收約3000元。“如今,村民平均年收入能達到2.8萬元。”
圖為72歲的尹貴力在黑木耳基地晾曬木耳?!≈行戮W記者 張瑋 攝
幸福“食”光添彩“夕陽紅”
走進五家子村幸福食堂,71歲的趙福貴端著餐盤挑選著合口味的飯菜:“以前自己在家做飯,常常湊合一口?,F在花1塊錢就能吃上這么豐盛的飯菜,還能和老伙計們嘮嘮嗑,日子更有盼頭了!”
“這座食堂傳遞著溫暖。”五家子村第一書記王濤每天都會陪老人們用餐,后廚忙不過來時他也會搭把手。“70歲以上老人每餐1元,65歲以上每餐3元,60歲以上每餐5元。每天村里近一半的老人都來食堂用餐。”
王濤告訴記者,食堂有35位志愿者,他們利用閑暇時間輪班服務,負責保潔、幫廚等工作。
當日幫廚的是李玉芬。早晨7點她便來到廚房,麻利地處理食材。“我在村里生活了大半輩子,現在能發揮余熱,給老人們做上熱乎飯菜,看著他們吃得開心,我也很滿足。”(完)